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改版寄语
    陈超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1-1.
    摘要 (157) PDF全文 (2354)   可视化   收藏
  • 理论研究
    仝召娟 许鑫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73-81.
    摘要 (350) PDF全文 (1552)   可视化   收藏
    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压力普遍存在,且多数科研工作者压力较重,对其科研产出和身心健康等造成影响,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并开展应对。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献疗法的表述并分析其价值,归纳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压力特征,并进一步提出面向科研压力调适的文献疗法开展模式和开展建议。应充分认识文献疗法用于科研压力调适的价值,科学选编文献材料,分段防治科研压力问题,同时注重科研压力调适的效果评测。
  • 理论研究
    徐奕宁 何冰清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82-88.
    摘要 (160) PDF全文 (1532)   可视化   收藏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指文献全文的免费、即时和永久获取。在全球开放获取20余年的发展浪潮中,各国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配套服务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动从传统出版订阅模式向开放获取模式的转型。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对各国开放获取政策、出版商开放获取进程、开放获取盈利模式、转换协议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国家应积极完善开放获取政策体系建设、提高机构组织间协作水平,尽快在全球开放获取领域掌握话语权等建议。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朱禹, 叶继元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13-27.
    摘要 (1308) PDF全文 (1415)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在社会多个场景得到应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AIGC研究的国际进展和热点议题目前尚缺清晰的共识。因此,有必要对国际AIGC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述AIGC的相关研究,梳理主要的期刊、文献、作者、国家、主题演化和热点议题。AIGC研究总体可分为“技术底座”和“应用回音”两大主题,后者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IGC研究的主要议题为概念之辩、影响之鉴、应用之试和未来之谋四个方面。本文同时系统梳理并追踪AIGC研究的演化过程和热点议题,为未来AIGC理论研究、方法论创新以及应用实践提供参考,指出未来可在信息资源管理、人的主体性、教育与科研、数字化转型和AI伦理等五个课题深化AIGC相关研究。
  • 刘 炜, 金家琴, 刘倩倩, 刘圣婴
    信息与管理研究.
    预出版日期: 2024-08-28
    摘要 (310) PDF全文 (1398)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语言模型技术带来人工智能(AI)走向AGI时代,造成人类社会道德与伦理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呼吁数字人文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这些新生问题,从对于故纸堆的数字化研究中发现新意,寻找对于当下危机的应对之策。文章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于虚假信息、偏见误导、隐私侵犯、造成失业、军事应用和生物威胁等方面可能引发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在AGI时代对人本主义影响的放大趋势,重点探讨了伦理道德的责任边界是否能够或应该扩展至具有自主意识或情感的智能体,以及如何为构建全面的“负责任的AI”而努力。通过引述了欧洲《人工智能法案》以及相关的国际努力,认为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可能重新定义数字人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内涵和边界,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人文研究的根本问题。
  • 特稿:GLAM技术应用
    张小朋, 张晨旖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28-37.
    摘要 (179) PDF全文 (1337)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智能这种以人类智慧为目标的机器学习技术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和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见证物的机构,保存、处理、研究和应用着大量的信息。文章归纳了这些信息的特点,分析了博物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思想和技术对博物馆信息进行整合和利用的途径。人工智能技术以接近人类思维方式和利用方法实现对博物馆传统信息化系统的革新,消除传统信息化系统在信息利用、应用扩展、系统维护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使信息处理技术成为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 实践探索
    吴凌云, 许磊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38-50.
    摘要 (162) PDF全文 (128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图书馆联盟智慧化转型的深入,开源图书馆服务平台(LSP)为其提供了自主可控的技术方案。本文以FOLIO和云瀚平台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开源LSP在图书馆联盟中的应用实践。FOLIO平台目前多为单租户部署,随着MOBIUS等图书馆联盟的加入,ECS和OpenRS方案为其多租户联盟应用提供了实施路径。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部署的云瀚平台,通过单租户模式为成员馆提供统一的书目数据和流通服务,确保“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的延续性。同时,云瀚社区开发了分馆支撑模块,满足分馆基本的馆藏管理与加工需求。得益于云瀚平台“平台+应用”的模式,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各分馆可按需灵活部署功能模块,并且通过对接三大底座,消除自治孤岛,构建起联盟内跨类型、跨区域统一的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这为克服图书馆联盟的同质化和内卷技术、业务、数据化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技术实践。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刘炜, 金家琴, 刘倩倩, 刘圣婴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2-12.
    摘要 (189) PDF全文 (1270)   可视化   收藏
    AGI时代,计算伦理与数字道德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分析AGI时代的人文主义与数字人文,探讨计算伦理与数字道德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AGI对人文主义价值带来的冲击与挑战。通过分析AGI时代人文主义风险的类型,本文提出AGI时代数字人文的核心问题在于重塑伦理道德的数字边界,并在负责任的AI框架下构建计算伦理和数字道德体系。文章最后,作者认为图书馆是AGI时代的人文主义堡垒。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图书馆工作者应保持清醒。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维护数字伦理,需要制定和遵守一系列伦理准则和政策,关注数字公平问题,确保AI系统符合伦理和法律标准。
  • 张小朋 张晨旖
    信息与管理研究.
    预出版日期: 2024-08-28
    人工智能这种以人类智慧为目标的机器学习技术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作为承载人类 和自然历史发展过程见证物的机构,保存、处理、研究和应用着大量的信息。文章归纳了这些信息的特点, 分析了博物馆传统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思想和技术对博物馆信息进行整合和利用的途径。 人工智能技术以接近人类思维方式和利用方法实现对博物馆传统信息化系统的革新,消除传统信息化系统在信 息利用、应用扩展、系统维护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使信息处理技术成为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内容。
  • 实践探索
    李璟致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64-71.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新时代古籍智能化利用,对古籍典藏服务机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提升古籍保护与传播能力提出了要求。元宇宙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和探索实践为新时代古籍典藏工作提供了发展路径、理论支撑、技术保障,促进了古籍工作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本文回顾了元宇宙发展历程及技术特点,分析了元宇宙赋能图书馆特藏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内涵,从探索空间重构、重塑资源形态、提供沉浸服务、构建共享机制、培育专业人才五个方面,讨论了元宇宙技术对图书馆特藏建设与服务工作的支持作用,以让特
    藏资源“活”起来、特藏空间“融”起来、特藏服务“动”起来。
  • 开放获取
    陈 和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88-96.
    在地缘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复杂背景下,探讨中国高校开放资源建设与保障问题,为维护国家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提供参考。文章梳理分析了开放资源发展过程,以及国内高校开放资源建设与利用现状,指出当前高校开放资源建设在安全保密意识、基础平台自主可控、核心技术创新、资源外流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技安全视域下高校开放资源建设与保障的措施建议,包括组织层面、政策规范、技术创新、新一代开放资源平台、资源审核与评估、资源缴存机制、开放合作等方面。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姚佳呈, 许 鑫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36-43.
    摘要 (144) PDF全文 (1117)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持续推进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化服务新模式。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引起了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随着多个大语言模型的开源以及“模型即服务(Maas)”的开发范式逐渐成熟,智慧图书馆迎来了借助图书馆大语言模型实现服务升级的机会。本文概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图书馆大语言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探讨和分析了图书馆行业内大语言模型应用方向以及图书馆应用大语言模型所面临的挑战。
  • 行业案例
    谢鹏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89-98.
    摘要 (305) PDF全文 (1111)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工程是响应智能时代发展和国家智慧社会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北京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背景与服务诉求的分析,介绍了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愿景,总结了北京城市图书馆创新导向的全领域智慧服务建设与运营模式以及读者服务的全流程供给与触达模式。北京城市图书馆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案例为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与创新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也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 行业研究
    宋智翔, 许 伟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55-63.
    用户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持续存在且不断变化。图书馆如何识别用户需求与目标传递文献的关联性以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为此,提出基于LightGBM算法的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趋势预测方法。经具备最佳超参数的LightGBM模型训练后,获取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完成采集数据降维处理,提高预测效率,实现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趋势的精准预测。
  • 智慧情报
    杨倩, 林鹤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65-72.
    科技情报的知识融合可以为科技情报分析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数据。在知识融合自动化过程中,快速使用和整合现有技术,推进语义层面的知识融合,是科技情报快速感知和问题解决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科技情报基础数据服务中多层次、多粒度服务对知识融合的需求,设计了基于模块化、分阶段、任务管理式的自动化融合框架。框架可以快速组合基于规则的方法、基于监督学习的方法、大语言模型方法等,对多种来源的科技情报数据进行抽取、转化、合并、知识生成和关系拓展。最后在商业竞争对手跟踪场景中实践了基于该框架的新闻事件提取和关联。结果证明,基于模块化、自动化方式的科技情报融合能够更高效地应用各类方法的优点,为科技情报融合难点问题、流程化问题提供更多元的解决方案。
  • 实践探索
    陈祖乐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72-79.
    摘要 (114) PDF全文 (1029)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传统机读目录格式MARC与关联数据BIBFRAME书目框架计划在当前国内图书馆环境中的共存与融合策略。通过分析MARC与BIBFRAME各自的优势与挑战,发现MARC格式虽具有强大描述能力和高度标准化,但面临数据封闭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局限。而BIBFRAME以其开放性、语义化和高效检索能力,为图书馆资源描述提供了新方向。针对二者转换难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核心元数据元素集的共存策略,旨在保障图书馆资源描述的连续性,推动书目数据向更加开放、语义化和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参考国际成功案例,如FOLIO平台架构,本文构建了混合编目体系,为BIBFRAME在国内图书馆界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实践路径。
  • 实践探索
    李怡锐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4): 51-64.
    文献的目次、摘要、作者简介、封面等内容要素是实现数据关联、智能推荐等智慧化功能的数据基础。图书馆书目数据对这些内容未充分揭示,不利于实现查找、识别等用户任务。在对相关编目字段著录方式及MARC21到BIBFRAME数据转换讨论的基础上,选取全球13家图书馆作为调研主体,以电商平台和出版社网站为参照对象,以文献资源管理系统、检索工具、目次、摘要、作者简介和封面为重点进行数据调研,对比分析不同图书馆书目数据内容增强揭示效果。调研表明,图书馆应重视揭示书目数据的目次、摘要、作者简介和封面,发挥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目次、摘要等内容使用权的引领作用,应用辅助工具降低编目成本,改进图书馆检索工具显示等功能。
  • 实践探索
    单舒扬, 黄 薇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80-87.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的展览业务迅速发展,日益成为图书馆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全国各级图书馆针对馆藏特色资源举办的文献展览层出不穷。然而,大部分的展览仍然停留在将文献直接作为展示对象的层面,缺乏深入解读后的视觉转化和信息传递。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展览和XR技术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这或许可以为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展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以上海图书馆“阅人·阅城·阅世界”头戴式MR虚拟展陈项目为例,从实践角度出发,对项目定位、技术、内容体系等方面做了系统的阐释,着重讨论了XR技术对于公共图书馆展览,在重塑叙事逻辑、历史事件结构化传递以及受众自由探索的知识获取等方面的价值,希望可以为公共图书馆展览的发展和后续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嵇 婷, 周 纲, 许 磊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1-13.
    大模型技术以迅猛的态势重塑技术格局,成为引领各行业智能化升级的强大引擎。在这一技术浪潮的 推动下,图书馆界迎来了历史性的转型契机。本文旨在探讨以大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生成式AI在智慧 图书馆中的应用潜力与可能性,以助力图书馆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文章分析了大模型对图 书馆行业的影响领域、影响方式和应用价值,总结了当前行业大模型的落地特征,并提出了应用路径与策略。 从智慧图书馆服务、业务、管理、空间四个方面,梳理了图书馆潜在的AI应用需求,并围绕参考咨询、资源发 现、阅读推广、学术服务、采编辅助、资源加工、数字人文和管理决策八个典型领域,构建并展望了大模型技 术的应用场景。
  • 行业研究
    耿 健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44-54.
    智慧图书馆背景下,利用智慧化的手段提升纸质文献利用率和借阅服务效能,是公共图书馆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2019年至2023年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业务数据进行分析,为国内公共图书馆的借阅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可参考的策略依据。研究发现,当前江苏省公共图书馆存在借阅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时间、文献资源及服务群体相对集中的问题,建议公共图书馆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服务时间空间,加强机构合作,精准化实施阅读推广,从而提升借阅服务的整体效能。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范雨田, 王晓慧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24-35.
    文章基于用户视角,探究大语言模型搜索引擎与传统搜索引擎在信息检索行为及成效上的差异,以期为大语言模型在文本内容生成与返回机制上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指导建议,进而提升用户体验和检索效率。结合问卷调查与观察法,本文收集用户在使用大语言模型搜索引擎与传统搜索引擎进行不同检索任务时的行为数据,采用录屏与任务后问卷调查方法,系统记录并分析用户检索行为与成效指标,并运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对比不同搜索引擎环境下用户检索行为的差异。研究显示,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大语言模型搜索引擎检索式构造长且重构次数少、系统响应虽慢但检索效率高、结果质量评估方面虽显不足但用户满意度较高。研究结果为大语言模型搜索引擎的未来发展与创新路径提供方向性指导,对促进其技术的持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刘贝玲, 张雨卉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5): 14-23.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大语言模型在图书馆采编业务中的相关研究甚少。文章首先简述上海图书馆采编工作的主要业务流程,进而分析大语言模型的能力及其在采编业务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场景实例,文章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书单智能预选、读者行为挖掘分析、自动化编目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将这些应用集成至图书馆系统的初步设想。
  •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作品
    冯宇琦, 吕星月, 李卓伦, 舒丽莎, 王新迪, 袁曦临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44-59.
    社会性格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涉及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个维度,反映了社会个体的生活重心和价值追求。以2019年上海各区图书馆借阅数据为窗口,聚焦于各区居民读者阅读偏好与社会性格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探讨区域和年龄等维度对城市性格的影响。采用BERTopic模型实现主题聚类,并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区域和年龄段的城市社会性格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发展阶段与城市性格特征紧密相关,市中心区域居民更倾向于追求精神自我,而郊区或经济开发区居民更重视物质自我和社会自我。年龄层次对个体社会性格的影响显著,青少年群体在精神自我方面表现突出,成年人关注社会自我,老年人则更重视物质自我。此外,居民社会性格也受到了年龄与地区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
  • 数字人文
    刘炜, 嵇婷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1-11.
    我们正在迈入一个技术能力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的时代,预计在未来二十年,“奇点”将会到来。大模型技术为“奇点”的到来创造了可能的路径。随着人类进入“数技人(Homo Technicus)”时代,人类与技术深度融合、共生发展,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面临挑战:新人类通过与技术融合强化,人性可能发生显著异化;机器智能经过自我加速与迭代,可能发展出自主意识;AI发展带来了各类风险与伦理问题,甚至关乎生存或毁灭。当前必须采取行动,将AI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纳入新人文的研究范畴。在未来二十年,数字人文需要实现一次新的转向,跟随扩展的新人文主义,利用数字人文研究的第五范式(AI4DH)向智慧人文发展。
  • GLAM研究
    段 勇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1): 1-5.
    文章深入探讨了数智人文时代背景下人文学科所遭遇的挑战、GLAMS的融合发展及其承担的时代使命。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GLAMS的融合成为趋势,它们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展现出竞争与融合的态势,GLAMS的相互融合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获取,而且催生了新知识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GLAMS提供了超越物理边界和物质生命的永恒空间,使其承载的信息和价值能够永续地传播和传承。文章指出GLAMS在数智时代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传播与利用,以及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探索。
  • 人工智能应用
    赵兴胜, 李小洁, 程川生, 程 蓓, 梁 健, 马晓旭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1): 6-19.
    准确把握AI技术在当下高校图书馆应用现状,对于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具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调研、网络调研、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面向高校图书馆及 技术厂商调研AI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对调查结果进行成果分析和问题分析,厘清了AI技术在高校图 书馆的发展前景、实践现状、落地阻力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从校内外合作、图书馆领导者、图书馆员三方面提 出促进AI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实践建议。
  • GLAM研究
    卓京鸿, 王俊卿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2): 31-41.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博物馆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博物馆对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重塑了展品的呈现方式,更革新了观众的互动体验。以观众为核心,一直是博物馆服务理念的核心要义。智慧导览系统的建设,作为技术与人文交融的典范,正引领博物馆教育传播与服务体验发展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厘清博物馆导览的智慧化演变以及智慧导览系统的架构、关键技术、功能设计和其应用价值,分析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建设面临的挑战及优化建议,期待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洞见与策略。
  • 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竞赛作品
    钟 蕾, 李贝贝, 张书影, 彭雨欣, 刘馨雨, 杨泽坤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60-69.
    宰相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体系核心部分之一,是探索中国古代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加深对古代政权体系运作认识的重要抓手。目前史学界与宰相相关的研究著述颇丰,但都多集中在宰相制度,较少将地理因素作为重要影响因素纳入考量,缺乏对宰相群体入仕以来职位变动的轨迹刻画。本文以宋代宰相为范例,基于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数据库与历史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宰相的仕途变迁与地理分布,并构建中国宰相仕宦轨迹地图系统。通过完整的宰相仕宦轨迹互动地图及网站检索功能,为历史学者、地理学者及公众提供直观的研究与学习工具,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地理格局的理解,也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在人文领域研究的深入应用提供方法论支撑。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蔡丹丹, 王诗卉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24-33.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图书馆行业正逐步将这些技术融入业务流程和用户服务中。智能体作为一种具备自主性、交互性和适应性的系统,能够弥补大模型在业务理解与认知方面的不足,通 过结合领域专业知识和数据为行业目标任务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技术路径。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图书馆的智能化实践以及出版、博物馆和教育等其他行业的智能体应用展示了智能体技术在优化业务流程和增强用户体验中的价值。文章首先分析了近期智能体技术发展趋势,接着探讨了已有的智能体应用经验如何为图书馆创新提供启示,并总结了智能体应用于业务流程优化的路径。最后,文章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架构的图书馆业务流程优化框架,并介绍了智能体应用于“值班助手”这一具体场景中的初步探索,分析了智能体未来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的研究表明,智能体技术能够推动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实现新技术与传统系统的无缝融合,并为未来的知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 特稿:图书情报技术史
    陈定权, 李 帅, 董昊南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2): 1-10.
    “748工程”是我国发起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旨在改变我国印刷行业的落后面貌,解决汉字的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748工程”推动了我国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全面发展,也促进了图书情报事业的信息化进程,在我国图书情报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论文通过历史研究法和网络调研法等方法,系统回顾“748工程”及其子项目“汉字情报检索系统”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在我国图书情报技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技术发展现状,为我国当下图书情报技术研发提供镜鉴。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周 纲, 朱雯晶, 张 磊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14-23.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图书馆业态与信息系统的深刻变革,大模型对图书馆的知识生产与服务产生颠覆性影响。本文在分析大模型如何赋能图书馆知识生产、知识服务与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行业应重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图书馆行业应基于行业调研与实践,制定大模型应用路线图,积极推进大模型在技术架构中的深度整合,强化数据治理能力,完善API自动化平台建设,并转变平台架构的整体模式。同时,图书馆行业社区的协同创新也将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
  • 专题:人工智能研究
    王诗卉, 蔡丹丹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34-43.
    图书馆信息检索经历了从手动卡片检索、电子化目录检索到现代全文检索的演变。同时,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物理馆藏,到逐步引入各类数据库,以及到如今涵盖各类模态资源的数字资源体系。进入大模型时代,图书馆信息检索开始迈向智能化。大模型能够处理复杂数据来源的自然语言查询并扩展检索的方式。本文在回顾历史检索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模型对于图书馆信息检索的提升,提出了一个基于RAG的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架构,分析了未来大模型对图书馆信息检索模式的影响。
  • 数字人文
    中国数字人文机构联盟(中国索引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12.
  • 前沿研究
    朱 妍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2): 11-22.
    随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作为融合人工智能与实体机器人的前沿成果,已引起广泛关注。文章聚焦图书馆人形机器人主题,以网络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作为研究方法,从学术文献、主要产品、应用实践等多个维度,对图书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瓶颈进行系统性梳理和分析。同时,通过跟踪最新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展望未来图书馆人形机器人的创新路径与实施对策,以期对智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情报研究与服务
    王方媛, 徐慧婷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2): 95-102.
    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在深刻地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全面的变革,人工智能所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的新时代即将到来。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加速转换。本文分析了 AI for Science的概念和研究意义,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物理、数学、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基础学科综述了 AI for Science的发展现状,探讨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变革作用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指导意义,同时讨论其在科研数据、伦理安全、算力资源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为科研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战略性见解和应对策略。
  • 人工智能应用
    周向成, 周江纯, 施泽昊, 蔡文杰, 蔡丹丹, 郭 涵, 吴 颖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1): 46-54.
    公共图书馆可部署开源的AI大模型,为读者提供有趣且易用的AI体验应用。上海图书馆利用Stable Diffusion技术二次开发了用户友好的文生图大模型工具,并举办活动让少儿读者亲身体验AI绘图这一新技术。这种创新实践不仅降低了AI使用的上手门槛,激发了少儿读者对AI的兴趣,促进了技术的普及。未来图书馆可进一步部署多模态大模型,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构建全方位的AI素养教育体系,并利用AI大模型技术助力图书馆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 人工智能应用
    许 磊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1): 20-33.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民主化变革。大模型及其配套工具显著降低了技术门槛,为非技术背景人员参与AI创新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以“图书馆员的AI应用自主开发”为主线,系统探讨了图书馆员如何在这一技术变革中从观望走向实践。从机遇与挑战的认知启程,到技术民主化带来的探索可能,再到必要工具与技能的准备,文章全面梳理了图书馆员迈向AI开发的历程。基于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了面向图书馆员的AI开发ESSE方法论(Explore探索、Specify详述、Scrutinize评估、Enhance强化),为零基础图书馆员提供系统化的AI开发指南。“图书馆开放AI-Demo工作坊”的案例实践表明,图书馆员能够充分利用其专业知识优势,结合AI工具与提示词工程,开发出满足实际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这一探索不仅有助于解决图书馆业务中的长尾需求,更展现了技术民主化时代图书馆员角色的新价值。
  • 智慧图书馆研究
    高道斌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4, 9(6): 89-100.
    为促进智慧图书馆用户需求与用户隐私研究均衡发展,兼顾满足用户需求、保护用户隐私,提升智慧图书馆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从“需求-隐私”双元视角出发,对智慧图书馆领域进行系统透视。研究中,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挖掘双元核心要素,基于BERTopic模型识别研究主题,进一步分析“需求-隐私”双元交互现状。研究发现,从发文趋势角度,用户需求研究起步时间早于用户隐私,两者文献数量处于非平衡状态;核心要素方面,在“需求-隐私”视角下,智慧图书馆关键核心要素包括智慧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面向高校智慧图书馆需求与隐私研究聚焦度高于其他类型智慧图书馆;主题识别方面,智慧图书馆需求与隐私研究关注度处于显著非平衡状态;交互现状方面,智慧图书馆需求与隐私研究主题间交互性较弱。据此,面向领域研究者提出了四点研究启示:深化面向公共智慧图书馆等主体的用户需求与隐私研究聚焦程度、适当加强面向智慧图书馆用户隐私研究的关注度、提升智慧图书馆需求与隐私研究间的知识借鉴与交互程度。上述结果能够为我国智慧图书馆用户需求与用户隐私双元研究的融合发展提供数据参考与方向引导。
  • 人工智能应用
    仇开域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1): 34-45.
    本文以碑帖文献知识服务为例,通过模型搭建及实践,探讨了生成式AI技术在数字人文中的应用方法和实施策略。文章首先阐述了生成式AI的概念特征,分析了其在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碑帖相关领域的实践情况。其次,对生成式AI应用于碑帖知识服务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涉及数据加工处理、知识组织及关联、用户服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成式AI技术能力的碑帖知识服务构建模型。最后,以上海图书馆碑帖知识库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生成式AI的碑帖知识服务实践,包括数据处理和用户服务两个方面。本文提出的模型为碑帖类古籍文献的智能化服务提供了新思路,实现了智能加工、处理、组织和服务的全流程AI赋能,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工作研究
    廖灵辰, 郑 静, 钟一珂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5, 10(2): 51-63.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载体,公共图书馆在用户需求导向的发展理念下面临着服务精准化与反馈机制科学化的双重挑战。针对当前用户需求识别维度单一、反馈数据利用不足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融合BERT预训练模型和LDA主题建模的混合分析框架。通过Python网络爬虫系统获取互联网本地生活平台的用户评论语料库,应用BERT进行细粒度情感分析,定量解析用户满意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地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入情感分层的双通道LDA主题分析框架,从31 484条有效评论中系统解构用户需求特征与情感动因。实证研究表明:(1)用户总体对图书馆服务持积极态度,呈现出东部包括港澳台、中部地区略高,西部、东北地区稍低的特点;(2)正向评价聚焦于基础设施智能化、文化资源丰富度及数字服务创新性等维度;(3)负面意见多集中于空间规划合理性、服务响应时效性等层面。基于此,本文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完善数智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用户反馈机制和智慧化转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服务的可持续优化。